【1】“都是网络惹的祸!”
当我见到这对已过不惑之年的夫妻为了儿子不远千里来到我面前的时候,不由得在心中叹息:可怜天下父母心!
妈妈见到我的第一句是:“我就是痛恨网络,网络害了他!”她接着告诉我,儿子小波今年十九岁,从小很聪明,高一时还得过化学奥赛奖;从高二起开始沉溺于网吧,成绩一落千丈,以致于没考上大学。现在他在千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城市补习英语,也还是常跑去上网,去了四个多月了,就上了二、三周的课,给他打电话问他的情况,他说他每天正常上课,但老师说没怎么看到他。他们现在束手无策。
爸爸说,小波从小身体不好,常住院,经常是一家人陪他住在医院里。“他从小就比较坏,经常会做一些小坏事,譬如读幼儿园时候就在厕所里撒尿到其他小朋友身上,诸如此类的,搞得学校的老师总是惩罚他,孤立他,我去学校开家长会总是有许多孩子跟我投诉。他因此跟同学关系也不好,频频转学。他不愿意受什么约束,非常有攻击性,但成绩还可以,经常考第一。因他在学校常打架,我就会经常打他,以致于他觉得我太粗暴了,跟他一点也不亲”。
“他说他想要杀了他爸,这是他的原话。”妈妈在一旁补充,“就因为管他太严。我也劝他不要这样打孩子,但他不听,我们为此经常争吵,甚至闹到要离婚。”
爸爸接着说:“他妈带他去做过智力测验,得分140多,比平常孩子高出很多呢。但他就是不勤奋,我一直跟他说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他不听,一直期望着以后有清闲的工作。他高一的时候成绩比较好,他们学校的升学率也比较高,我就经常跟他说,他现在的成绩好不等于他以后念到高三了成绩也还好,他们学校的升学率高不代表着他就能考上大学。到现在,我说的许多都兑现了……”
当我问到觉得儿子有什么优点时,爸爸说:“可能我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还没有发现”。
……
【2】“不可捉摸”的小男孩
小彬(化名)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他来之前,他爸爸跟我说他很不可捉摸,问他什么都不说,说他两句他就生气,“哐”地关上房间的门,经常几天都不愿跟家里人说话,就喜欢打电脑游戏,现在放假了,一天打十多个小时。他在外面的表现倒是蛮乖的,从来也不打架闹事,但是也不怎么做作业,成绩很差;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要放弃、逃避,不愿意去面对,不想办法去解决,也提过不想去上学等。他有一个妹妹,才两岁,但是很乖巧,很讨人喜欢。
之后爸爸陪小彬一起过来。小彬瘦瘦的、小小的,看上去只有10岁,很乖巧地跟我进咨询室,腼腆地笑,有点可爱的可怜样子。我让他画房-树-人图画,他画得很犹豫。画面上色彩很单调,也还有点奇怪。黑色的房子,门窗紧闭,黑色的枯树,树干上有好几个伤疤,人是绿色的,这些元素让我感觉他曾经受过的一些创伤,跟人沟通不畅,在自我认知方面也有问题。整体感觉很沉闷、孤独,也还有压抑的愤怒,这些让我心疼。
小彬告诉我在家里没有人跟他说话,爸爸脾气很暴躁,不太管他,要是管他他八成就要挨打挨骂,通常在家长会之后就有一阵好打,慢慢地,他就不告诉爸爸他们要开家长会了;妈妈对他倒比较温和,但是她什么都不懂,他也不知道跟她说些什么,妈妈在家里也很少说话,很多时候是把小妹妹放在一边自己打游戏机,经常打到半夜;在学校里,因为他个子小,学习成绩也不好,那些男生总喜欢戏弄他或欺负他。那些老师很势利,对此也不管。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在家里或在网吧打机,在这种时刻他才能感觉到一些快乐和成功。
之前他爸爸跟我说过因他的工作变动比较多,在小彬2岁的时候,由奶奶独自带了一年,在小彬8岁的时候,他从老家过来广州工作,就一直让奶奶带了他三年,之后才过来广州。
【分析】:
很偶然的,我发现了这点:很多网络成瘾的男孩背后都有一个对孩子很凶、会经常打孩子的父亲。难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行不通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1)父子关系恶劣让儿子难以完成跟父亲的认同
每个孩子在生命的初期都是跟母亲紧密相连的,对于男孩来说,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需要通过跟父亲亲近、认同父亲(即在心理上要成为父亲),以此来实现与母亲的分离并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责任心的男人。若父子关系恶劣,则儿子会排斥、反抗父亲,难以完成跟父亲的认同,难以把父亲对他的约束转化成自我约束,所以他的冲动性更大,而自我控制能力更弱。
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任何教育,或者在家长看来是为了孩子好而想给孩子的东西,若是孩子所难以接受的,或者甚至是以损害关系为代价的,那么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
(2)父亲的暴力会导致儿子的被动攻击
另外,与父亲的暴力相伴随的就是儿子的攻击性。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父亲经常打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很强的攻击性。但是,由于孩子内心的道德禁忌(儿子不能打父亲)或者父子力量的悬殊(儿子打不过父亲),孩子的攻击性不会直接指向父亲,而是在潜意识中转向自身,以伤害自己或者使自己失败的方式来呈现,这就是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在自然界中也很明显,比如我们都听说过因为人为的环境污染或者是人类的大肆捕杀,导致某个地方的动物集体自杀的情况,当无法把握生的自由时,它们选择死的自由,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同样地,小波小时候经常生病,小彬也长得很瘦弱;他们都喜欢上网打游戏,可以打得废寝忘食;尤其是小波学习上的一落千丈,听起来就是预设好的报复。
在此,请注意,我绝对相信小波不是故意的,只是潜意识中,他自己都不能控制的对父亲暴力的反作用力在牵引着他越走越远。
(3)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业上的失败是父子潜意识中合谋的结果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尊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幻想也变成了现实。我们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跟这两位父亲谈话的过程中,我都会有很强烈的感觉——父亲认为儿子很差劲,难以为自己负责任;于是在潜意识中,他们对儿子的期望是:他会越来越差。虽然儿子在现实中总是跟父亲对着干,然而在潜意识中就很自然地按照父亲设定的方向往前走——正如小波父亲所讲的“到现在,我说的许多都兑现了”。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也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4)家庭关系不良让孩子难以习得良好的人际技巧
在这两个家庭中,母亲的作用均不明显。尽管小波的母亲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并没有起到真正作用。母亲的作用在于协调父子之间的关系,让整个家庭更和谐,但是小波的母亲的努力只是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张,小彬的母亲根本就是置之不理,抑或者她自己就是在一种抑郁状态中。由此可见,她们的人际沟通技能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会欠缺人际技巧,所以难以跟周围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了孩子需要、也只能从网络游戏中去寻求安慰。
最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父亲?我想以最近看到的一首来作为结尾——
父 亲 (转自金昌日报,作者:罗世杰) 我那年过半百的父亲 臃肿的身躯里 饱含生活的辛酸 灰色的眼神 折射人世的沧桑 匆促的脚步 踏出几尺厚的无奈 蹒跚走过坎坷和崎岖 我那白发苍苍的父亲 愁苦掠夺了你头发里的黑色素 岁月在你的脸上 烙了一层层皱纹 如果我有能耐 父亲,我会替你 狠狠抽岁月一个大嘴巴 把愁苦这狗东西 撕得粉碎 我慈祥而又严肃的父亲 你的爱如山般稳重 海般深沉 把一切的苦难 都自个儿咽进肚里 父亲,躺下来 让我为你捶捶腰背 把你寒冷的双脚 揣进我的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