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吃午饭的时候,尤老师有讲到一个患有强迫性恐惧症的男生。
那男生之前我也有见过,当时并不知道他的情况。有一次,他在付咨询费的时候说自己最近财政紧张。老师就让他先欠着,以后再付。他坚决不同意,他说很害怕哪一天不小心地震了,他到时都来不及还钱。
一旁的我正好听到了,忍俊不禁,赶忙问他“你就这么希望地震么?还有,既然都地震了,你就更有理由不用还钱了” 他听到后,羞怯地笑着,也不辩解。
后来,才知道他是有很严重的恐惧症。总在不停地担心哪一天会突然爆发地震火灾之类的大灾难。
很难想象那些我们觉得不可能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脑海里似乎都是那么详尽真实。而且,根本看不出来,现在的他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历史老师,还曾获得“优秀教师”的表彰。他的言谈举止都显露出他的脆弱。还好的是,他身边的朋友貌似对他都很照顾。
尤老师告诉我,通常这种情况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因为,这类心理疾患大多根源于婴儿时期(非言语阶段)。通常是父母亲照顾不周,特别是一些细微的行为,导致孩子缺乏关爱,而且这些婴儿时期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偿和满足,会给人们日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很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精神疾病。
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承受着很强烈的分离焦虑和恐惧。因为,没有一个地方比母亲的子宫更安全温暖。通常,婴儿会哭闹,躁动不安,这时就需要母亲用无私和耐心去把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化解掉,建立起一种温馨、关爱的情感关系。
婴儿时期的我们,虽然不会言语,但是我们的感官与外界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凭借敏锐的非言语系统,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与外界接触,获取信息。同时,我们也会通过这些途径来传递我们的喜怒哀乐。
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孩子在婴儿时期的这些安全需求和情感表达。在很多父母眼中,不会讲话的婴儿似乎都还处于无意识时期。其实不然,婴儿们的非言语系统的功能比普通成人要更强大。周围人的表情,态度,声音,语调,动作,婴儿们都能敏感地警觉到其中的微妙变化。
对于婴儿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生理上的满足,比如愉快的哺乳、温暖的抱持、安定的睡眠、舒服的排泄,这些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定感。所以,这些生理上的满足,也意味着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
婴儿时期体验到的这些积极情感,如信赖、安定和幸福感,对于个人良好、稳定、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着超乎寻常的作用。我们核心人格的60%取决于我们一岁之前的情感体验。
就好比树,每一棵都是有年轮的。如果那一年阳光充足,风调雨顺,树的轮纹就会宽厚而富有色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相反,如果那一年气候失常,雨露凋敝,树的纹圈就会细密而狭窄,成长得艰难而缓慢。
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一棵树,如果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能够接纳坚定的爱,足够的温暖和安全的庇护,我们的心理年轮也可以变得越来越宽厚着实。相反,假如我们在那段时期有太多的缺失,或者是父母传递给我们的是漠视,烦躁和不解,可能很多人日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在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修复中也会走得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