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自己最近的人是谁?
曾经有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们总以为,别人对自己的了解远远比不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并不是父母、亲人或配偶,反而是自己。我们每天与自己一直待在一起,对于自己的心理想法怎么会不了解呢?
可是,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次,在白天跟父母、领导或者自己的爱人大吵一架后,晚上午夜梦回的时候后悔,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冲动,有些话一下子说出口,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次,在职场发展迷茫的时候,自己问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现在过的生活、做的工作是自己当初想的那样吗?
在这些时候,你还敢说,我是最了解我自己的人,吗?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对于一个每天都在思考的哲学家来说,他思考了一辈子,说出这样一句话,最初是让我费解的。可当我面对了众多人生困扰、选择、悲欢、离合时,我渐渐明白,在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我是真的一无所知。我不懂为什么有时我会委屈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也不懂为什么有时我明明很爱一份事业、却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放弃了它,我更不懂在面对心爱的人的时候,有时却狠心说出一些明明伤害对方又伤害自己的话。
在如今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在世间浮沉。每一个人都在道路上忙碌的走着,用各种看似华贵的衣服包装自己、用十分紧凑的出差安排伪装自己,以为让别人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却在这一过程中,也让自己渐渐模糊了看清自己的心。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学的经典分类,将精神分成三大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原始冲动、与生俱来,在婴幼儿期最为突出,享乐主义是本我的特点;而超我则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管理组成,遵循道德原则。而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的自我,就是人格的心理面,也就是让我们能够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实现现实原则。
在生活中,我们最常面对的就是自我,它要求我们协调社会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要求和本我的享乐要求。一旦协调不好,我们就会陷入苦恼,或变得浮夸、或变得沉闷。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忘记自我,用外在蒙蔽自我的眼睛,忘记它的存在。或许在某个午后,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的心在说什么?它想要什么?坦然接受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拉近自己与自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