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起床,在朋友圈挥斥方遒、潇洒点赞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很多朋友转发各种不同类型的鸡汤文,标题往往是这样的:“生活的坑往往是自己挖的”、“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这一类型的暖心文,或者是“每人生命里都有一只碗”、“一碗白饭里的温暖”这类的哲理文,亦或是“姑娘啊!你可长点心眼啊!”、“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这类的告诫文。
如果你向下拉,就会发现这种文章往往阅读量还非常高,说明很多人都读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看鸡汤文呢?
归纳起来会发现,喜欢阅读这类文章的人群往往集中在青少年和工作、生活或者情感失意的人群中。这两大人群各自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时期:
在青少年时期,心理上的自我成人感与不谙世事的实际半成熟之间是激烈碰撞的。生理上由于第二性征已经发育趋于完善,从生理角度来看已经趋近一个成年人,但实际的心理状态并未完全成熟;其次,开始萌发且快速成长的独立意识(也就是心理断乳期)又和实际生活和精神的依赖感相互碰撞;再次,伴随第二性征的发育完成,开始更深切的关注自己的外貌,并有了初步的情感萌芽;最后,在青少年时期,思维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开始并熟练应用建立假设和校验假设的能力,这极大的提高了青少年的思考水平,他们对于人生、社会、两性关系等问题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些矛盾在青少年心中不断激荡,促使这一年龄人群有了父母、老师都感觉到的叛逆感,而在青少年心灵深处,却十分孤独,渴望独立又渴望得到长者的指导。
再来看看失意的人群:
失意的人群不具备年龄发展的心理特点,但是心理需求却是相似的。失意的人无外乎情感、婚姻、事业、社会关系、学业等问题,不得自己所愿,处在一种迷茫、伤感、脆弱、需要帮助和希望的状态下,当人处在这样的下,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关怀和爱。
分析完大人群的心理状态以后,再来看看心灵鸡汤文能够给予他们什么。
从本质来看,心灵鸡汤文属于励志心理学的一种。首先它会博得读者的同情心,取得读者的共鸣。刚才分析到,大部分群体或是青春期的少年们,懵懵懂懂,需要指导;或是失意的人们。鸡汤文往往在结构上先抑后扬,套用一句俗语就是“总有一句话适合你”,总会有一些主角的经历和这群人很像,情场、事业、家庭不幸。最开始的故事内容就吸引住了读者。读者会产生出“这个主人公的经历和我很像啊!”的感叹,就会开始很好奇的继续读下去。而后,虽然主人公生活上出现了诸多的失败、失意、悲伤、痛苦,却在不经意间(或者一个什么契机下),柳暗花明,生活出现转机,人生变得美好。
阅读心灵鸡汤文的读者,都需要得到一个人生答案。青少年时期,心灵激荡、内在矛盾凸显,思考许多,会对生存、死亡、爱情、友情等问题产生新的想法,需要心灵导师;而在各方面失意的人们心中,因为爱情、家庭、婚姻、事业等问题出现挫折,更加需要心灵的引导,心灵鸡汤的出现使他们感到希望。
心灵鸡汤语言温和、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如果阅读的时候能够正确吸收能量,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对于缓解情绪上的失落、纠结,还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但是如果仅仅依赖于心灵鸡汤,试图通过阅读几篇文字就可以“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还真是有些困难呢!如果真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从根本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己,可能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