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3665502
广州心里咨询

自恋漫谈——什么是自恋?






这是一个自恋的时代,

无数的社交媒体,

让你急不可待地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己,

吸引别人的眼球。

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频频见诸媒体和报端。

比如说,

微博微信上那些晒豪车名包的网红脸,

又比如说,

一个个用巨资将自己整成明星脸的普通姑娘们。


在上个世纪80年代,

自恋还被作为一个带有极端贬义色彩的词汇,

让人们避之不易。

而如今,

自恋几乎成了一种典型的时代性格,

成为了年轻人普遍的性格标签。

那么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待自恋的态度会如此迥异。

究竟什么是自恋呢?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

谈谈自恋。


关于自恋,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

是他将自恋发展成为了精神分析的重要学派。

科胡特是一名接受了纯正传统精神分析训练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

在美国有“精神分析先生”的称号, 

1964 年他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在上个世纪60年代,

有一次当科胡特用经典的精神分析的疗法治疗病人F小姐的时候,

这个和他工作了1年多的病人,

持续表现出狂怒和对科胡特的攻击。

科胡特非常的难受,

并且寻求督导,

但是所有的人都告诉他,

他的分析方法没有错。

带着疑问和困惑,

科胡特只好暂时放弃了传统的治疗方法,

直接从病人身上寻找线索。

当他发现,

F小姐叙述的内容,

假如他用经典精神分析来诠释的话,

F小姐会暴怒并且否认。

但是如果科胡特静静听完,

只是把F小姐叙述的东西进行简单地总结和反馈的话,

F小姐就会平静而接受。

借由对F小姐的治疗,

科胡特发现了人类心灵中"自体"发展这一脉络,

从而构建了自体心理学

自恋更成为其核心要素。


·


什么是自恋呢?

科胡特发现婴儿出生之后,

怡然自得的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别人对他毫无影响,

他带着那种全然完美的,

无限力量的感觉,

无法描述的祥和。

婴儿和他的环境浑然一体,

不分你我。

这就是婴儿的原发自恋


这种全然完美的感受,

不太可能在出生后马上被抛弃,

他自然而然的还是会对他感受中的一切抱有这样的期待和幻想

——在他有需要的时候,

马上就会被满足。

随着婴儿逐渐能够模糊的意识到,

似乎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我,

很多东西好像是在我之外的,

尤其是那个满足我一切需要的养育者,

似乎什么事要他同意才行。


那么自然而然的,

婴儿对一切的完美期待,

流向了不同的渠道:

一个是他自己,他自己非常完美。

一个是他的需要流经的对象——原始的父母影像,

他想象着父母也是完美的,

而我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我也是完美的。

而这两个渠道,形成了婴儿自恋的两部分,

一个是夸大自体。

另一部分是理想化父母影像。


具体而言,

当我们看到,

幼童夸张的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

或者充满惊奇的展现自己,

这些都是孩子夸大自体的表现,

他需要被你看见称赞从而沾沾自喜,而被看见,

正是回应了孩子内在感受自己完美的镜映需要。

而假如,

一个孩子想拎起一个重物,

但是他尝试了拎不起来,

这个时候父亲走过来,

帮孩子拎起来,

孩子会油然而生对父亲的崇拜与敬佩,

并且会因为是这样有力量的父亲的孩子而倍感骄傲,

这就是源自于理想化双亲影像的理想化需要。

当然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

还有来自同伴的密友需要,

通过伙伴对他的肯定来增强自己的价值感,

但是排在前面的还是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

而从这个角度,

因自恋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肯定,

其实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心灵成长的土壤。


一个人因为自恋需要引发的镜映需要和理想化需要,

归根到底,

是要感觉自己是可以存活下去的信念。

不论是我的全然完美,

一切都能够满足,

还是父母的全然完美,

一切都能满足我,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关乎生存的大事,

虽然成人看来不过是些吃喝拉撒求抱抱之类的小事。

小婴儿在全然无能的情况下,

幻想中的力量感给她安稳的感觉,

让她安心的存在,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

而如果在幼年时期,

这两部分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被错误的对待的话,

那么就会导致成年之后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并且这两部分的需要会以各种变形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科胡特治疗的F小姐,

无疑,

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看,

其内在夸大自体被镜映的需要基本没有被满足过,

所以当科胡特的回应和她内在不符的时候,

她会坚决的否认。

另外,科胡特还发现,

那些从来没有被镜映过的人,

普遍会有一种缺氧而窒息的内在感受,

并且对自己的很多感受都无法确认和相信,

呈现出自体凝聚力非常虚弱的特点。


所以在科胡特创立的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中,

自恋只是一个中性词,

或者说只是一个心理学的专用名词。

和我们普通人所谈论的自恋相隔甚远。

而自恋究竟是健康的还是有害的,

关键要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有没有被好好的对待,

我们的自恋力比多流向了何方。



- end -



本期开始推出《自恋漫谈》这一专题的文章,

每次同时也会推出相应的音频,

听听周弗逸老师与我们讲述和自恋有关的那些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红树林心理之家”

在公众号内发送“自恋1”,即可获得第一期的音频


在下一期的《自恋漫谈》中,

周老师将会和我们谈谈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



· 作者简介 ·


周弗逸,红树林资深咨询师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师。

入驻壹心理、百度问咖、百度医生等国内一线心理平台任心理专家。

《广州日报》、《壹心理》专栏作家,

2015年壹心理最具人气心理作者、

国内最大女性情感平台《心之助》情感专家、签约讲师。

受训中美长程精神分析三年培训项目,

擅长处理女性成长、婚恋情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神经症等心理问题。


咨询理念

我只是一个安静而用心的倾听者,愿感受你每一丝伤痕中隐藏的力量。



—深圳红树林心理—


红树林覆盖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

华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100多位国家顶级心理咨询师

12年心理咨询经验


10多万人次的来访者与其家庭

因红树林的陪伴而获益

电话

0755-83665502

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侨香三道28号(安托山地铁站)雅福居C座1单元1501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