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场景 一
上初一的小A因为上课顶撞老师,被老师处罚而不愿意再去上学了。焦虑和无奈之下,父母计划让小A转学去另一所私立学校。小A参观了新学校以后,很喜欢那里。距离新学校的入学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爸爸:儿子,爸爸告诉你啊,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时间只剩下一个月了,一定要好好复习啊。
妈妈:我昨天中午下班回家,又看见你在玩手机。我中午也就回来这么一会儿,就能看见你在玩,没有学习,那我一个上午都不在家,你真的会学习吗?
小A:你的意思是你不在的时候,我都没在学习喽?我上午已经学过了,玩一会儿手机不行吗?
爸爸:你一天学习多长时间?
小A:大概两个小时吧。
爸爸:一天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你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玩上面。你要知道,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不付出是不可能有收获的。现在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月而已,不好好努力,万一考不上,会很麻烦的,知道吗?
小A低头不语。
妈妈:我们的意思是,你好不容易遇到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我们希望你好好复习,也是希望你能开心地上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
小A低头不语。
小A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新学校的入学考试。显然,父母此时非常渴望小A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不然可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后果。在和小A的对话中,父母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他们的焦虑,担心,和不信任。他们需要看到小A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认真学习的样子,来缓解他们自己的焦虑情绪。当小A不断被父母侵扰,而无法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时,对于新学校的渴望也就同时被扼杀了。小A的父母犯了“动机置换”的错误,使得小A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学习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咨询场景 二
上高二的小C最近经常请假不去上学,还总是“躲在”自己房间里玩手机,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只要一问,双方就会起冲突。父母非常焦虑,怀疑小C是不是早恋了?已经高二了,很快就面临高考,不去上学后面该怎么办?小时候妈妈管教比较严厉,小C也一直很听话,现在却变得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
妈妈:你明明说过这周要去学校的,可是你说话根本不算数。
小C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不说。
妈妈:反正你自己考虑清楚,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应该知道后果。你经常说话不算数,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小C:我哪里经常说话不算数了?也就这一次而已。
妈妈:其实我也不想说你,是不是,你做得怎么样,你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
小C是一个从小就被严厉对待的孩子,母亲习惯了以指责和要求来和孩子交流,使得小C在内心里抗拒母亲。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小C内心里要求独立自主,要成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好好学习一直是妈妈最大的期待和要求,如果自己听话了,学习好了,那么是在满足妈妈的期待和要求,实现的价值都归属于妈妈,而不是自己。于是不再按照妈妈的期待认真学习,甚至不去学校,成为小C反抗妈妈的一种方式。
咨询场景 三
小E是一个初二的男孩,最近半年多来,经常出现一些反复动作,比如不停关门开门,一天多达二三十次。写作业不断涂改,直到把字涂得一团黑,完全没办法辨认为止。为此最近考试成绩严重下滑,老师经常找家长。小E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了。小学到初一,小E的成绩一直很好,也考上了本市一所知名的重点中学。爸爸对小E寄予厚望,认为小E很聪明,悟性很好,只要努力,将来是可以上世界一流大学的。
爸爸:我实在搞不懂,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脆弱,我们那个时候,父母都没办法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但我们也一样都成才了。
妈妈:爸爸对小E是给予很高的希望的,所以可能平时会严厉一些,也是希望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爸爸心里对孩子是很好的。
小E:你们就知道看到我不好的地方,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吗?我现在作业涂改已经变少了。
妈妈:是好了一些,但肯定是不够的。
爸爸:现在已经是初二,马上初三了,按照这个速度显然是来不及的。你不能说有一点进步了就可以放松自己。我们当然是希望你能够继续努力。
小E:唉,我好累啊,真的很烦。我不想去学校了。
小E的父亲对小E有着很高的期待,高压之下,小E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显然父母的要求是随着小E的进步而水涨船高的。这带给小E很大的焦虑和无力感。小E于是用强迫性的行为来试图获得一些对于自己的掌控感。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从而真正给与自己理解,支持,宽容和接纳。
在对待孩子上学的问题上,父母永远比孩子本人更焦虑。因为在父母做孩子的那个年代,有学可上而不去上的念头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却动不动就说不去学校了,这实在是让家长难以理解和接受。一旦遇到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父母往往会瞬间淹没在自己的焦虑里,马上想到的是这样下去,孩子就废掉了。为了能够让孩子重新回到学校,父母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轮番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在父母的眼里,这时候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需要被教育的。父母内心里渴望着这些道理能够撬开孩子的固执和顽劣,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懂事一些,体会到父母为了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付出了多少心血,有多么地不易,孩子不上学是对不起父母的。另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够上进一些,懂得为什么要上学的道理,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努力进取。当他们把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了,依然还是无法改变孩子的时候,只好前来求助心理咨询师,寄希望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用更好的方法和孩子交流,用更好的方法疏导孩子,从而改变孩子的想法。但父母此时往往不明白,孩子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父母本人正是孩子问题的一部分,不改变自己,只想改变孩子,这样的改变,其实是无法达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 ▪ 罗杰斯说过:要相信一个人想要被主流社会价值认可的天然倾向。如果不被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孩子会选择向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方向发展。如果父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孩子都是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的。反倒是父母,一次次自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干预,最终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与能力。
- end -
- 作者简介 -
王志红 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专家、资深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广东省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国家C级沙盘游戏治疗师,
系统式家庭治疗师。
擅长个体咨询、个人成长和婚姻家庭治疗,
以及儿童沙盘游戏治疗,个人成长,
压力情绪管理(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失眠等),
职场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问题,
儿童青少年学习和行为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
咨询时长2000+小时。
咨询风格温暖清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