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热搜上有关情绪的新词汇频频刷出,突然想起自己时常到对他人的情绪特别敏感,同时这些情绪也会影响到自己,气氛因为某个人而冷场的时候,我的尴尬和不安甚至超过了当事人。
想到这里我翻开微信找朋友聊了聊,当我以为我这种只是个例而已,却发现身边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偶然在和朋友聊天中,我了解到一个新词——“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是指对情绪极度敏感的人,和别人交谈时会非常迅速的发现对方肢体或者语速语调的变化,对方的一个眼神,语气的停顿,这个时候你会不自主的脑海中就会分析对方可能发生了什某些事情,或者自己的言语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了。
当这些一系列行为在头脑中过完之后,你甚至会有点疑惑,为什么我这么自然的就开始分析了?当别人陷入情绪中时的同时,你也会不自觉的被拉入情绪漩涡中,和他一起接受这份情绪,而这样长期下来你的情绪状态会堪忧。 上个月和朋友闹掰,因为很多小事儿都让我去帮她解决,导致她的琐事反而都压在我身上,工作的不顺加上她的事情让我情绪异常烦躁,自己也感觉到的情绪临界点忽高忽低特别疲惫,一次争吵彻底疏远了我们的关系。
那段时间我情绪异常低迷,身边朋友发现我的不对劲,当我叙述了事情始末之后,她认为这样的朋友没必要那么在乎,而我也是过于容易被他人影响自己的状态,又总是那么在意他人的情绪,说完之后问我,你这样不累吗?听完这番话,我也平静的开始正视自己的状态,为何对别人的情绪敏感至此? 同时发现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的我,时常为了大家都开心一些,会有点牺牲自我,不自觉地去取悦他人,只是为了让当时的气氛更加和谐,有时候都会分不清到底是因为关心安抚他人,还是自我受到情绪影响太大,想要去摆脱这个情绪困境。
于是我开始去网上查阅资料书籍,向心理学的同学讨教,我整理了一些大概的说法。
在人群中有一些人有着比较敏感的大脑神经,这些敏感的人除了对他人情绪有着强烈的反应之外,对身边的事物也有着高于他人的感知。 说个自身的例子,有次小学放暑假回老家,因为一件小事儿和姐姐吵架,很委屈的去找外婆,让奶奶给妈妈打电话接我回家,老人家一边安抚我一边拿起电话,播完号码我一下就哭了,奶奶慌忙问道刚刚都好好的这是怎么了?我一边哭一边说“奶奶你没跟妈妈打电话,这个电话声音不是妈妈电话号码。”
去年外婆把这个事儿讲给我听的时候,当时她特别惊讶一个小朋友对声音的感知会如此敏锐。 高度敏感的人,他们在对外部信息处理时会不自觉更加深入。而这些人群有一部分是天生的,而有一部分人对这些情绪感知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引导从而显现出来的。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在父母情绪时常不稳定,遭遇失败和痛苦时会长时间沉浸其中,从而孩子身处这种环境中常常会保持害怕和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随时会发生什么,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察言观色。
处于长期状态不稳定中,这些孩子学会对别人的情绪第一时间感知,这些情绪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预警。他们在他人情绪变化时,提早接受了这些预警信号,从而快速做出应对,这样才会免于或者大幅度的降低外界对自己的伤害。 另外一种就是批评性环境,是我很熟知的成长环境。从小父亲对我比较严苛,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小时候各方面很少能做到父亲的认可,严肃的表情是我经常能够看到的,时常听到也就是需要改正和提高。
这种批评式教育一直让我认为自己就是不够好,很多方面就是不如别人,我会把他人的情绪理解成对自我的评价,在人际下关系相处时,如若对方不开心或者生气,下意识自我反应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导致的,所以为了让别人满意,会不自觉迅速感知他人情绪而自我做调整。 了解到这些之后,切身的感受到过度对他人情绪感同身受,是对自我情绪的消耗和伤害都非常大,其实你无需为他人的情绪而负责,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大家都是能独立思考自我消化的个体。他人负面情绪来临时影响到你时,要学会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情绪也不是我需要解决的事情。
可以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他,但是不能自己陷入其中,去消耗自己的情绪能量。即使仅仅是不忍或者好心想要去感同身受,但是要知道的是,这不是你的人生,你没有办法代替他人去悲伤。虽然听起来很自我,但是这是能够保持自我和他人情绪融合的边界线,在关心他人的时候,也别忘记自我保护。 写到这里让我也回忆起了很多,想起去年年底在演唱会上听到的一段话:“你内心真诚热烈的你,并不是错误的,当他会有一些冲动,有一些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压抑他,虽然他可能跟所谓社会里既定印象不一样,但是,那个才是成为独一无二的你的最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