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3665502
广州心里咨询

读者来稿——羞耻感的两大来源及其思考


“羞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每个人对这种情绪的体验可能是有一些不同,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


自体心理学非常强调“羞耻”,认为羞耻和自恋相互交织,难解难分,是位于被扰乱的自恋体验最核心的情绪。

自体心理学认为自恋是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心理资源,自恋的发展需要自体客体环境的回应。羞耻感是在我们被养育的过程中所形成,是自体客体环境对孩子的情感的若干个重大面向无回应或不同调所导致(这些情感包括痛苦的和快乐的情感)。当一个孩子热切渴望着他人眼中光芒,期待得到赞许,认同,接纳和理解的是时候,体会到的却是无回应,不同调或是羞辱,这时他就会体验到痛苦的羞耻感。



科胡特假设羞耻感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侵蚀性夸大另一个是碾压性自恋伤害。


侵蚀性夸大


什么是侵蚀性夸大?在我请教老师的时候,他举了个例子说:“假设在一个场合,有人说你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女人,现在请你上台领全世界最漂亮女人奖并发表感言,这时你怎么想?”
当时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羞耻感,我挺接受自己的外在容貌,但我无法承受这么夸大的荣誉,感觉很羞愧,我想我根本无法上台领取这个奖项,这很羞耻,破坏了我对自己的整体认知和心理平衡。侵蚀性夸大就是夸大过于压倒性以至于无法整合为自体的一部分,极度夸大损害了个体的完整感。

思考这些概念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在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这样的自恋伤害。



例如,平时生活中对孩子空洞的、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夸奖,尤其是对于比较小的宝宝,有事没事把你真棒,你最棒挂在嘴上以此来激励孩子,过于夸大或频繁的空洞夸大是否会遮盖现实,从而影响或破坏了孩子对自己形成整体的认知。我认为对一个孩子适宜的夸奖,应该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热情而真诚的回应他。比如:当一个一孩子搭了高高的积木,期待回应的时候,可以充满赞美的回应他这个搭建实在是太棒了。


还有,当孩子取得某些成就,不顾孩子其他的方面而过度夸大这部分成就,一好百好,以一好遮百丑,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比如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是一道巨大的光环,遮住了孩子其他所有的特点的需求。一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可当他其他所有的特点、缺点、弱点、需求和愿望不被看见,不被接纳,不被重视,不被满足,只是夸大的强调其中的一项能力,这部分成绩优秀的孩子被众星捧月,享用着各种教育资源的倾斜,这会给他们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埋下什么样的隐患,他能否看见或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这是否会给如此优秀的他带来难以言说的羞耻感,从而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刻紧绷着,无法去体会和享受生活其他的可能性。

一旦成绩下滑不尽人意..这在外界看来可是代表着他整个人的东西*一旦失去了这个绝对的夸大优势,他是否会产生过度的羞耻感,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的方向和可能性*他/她的一些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是否会被看见,被接纳,被满足


一个人的欲望也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过分强调夸大他现实的学习功能,而忽视压抑其他正常的欲望和需求,那么人格结构将无法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心理自然无法得到更健康的发展。欲望的满足也是人发展的动力,一个被压抑的或扭曲的人格结构,有可能会因压抑的力量太强,整个人失去动力和活力,失去创造性。也有可能在欲望出现极度反弹的时候,给自己或他人造成极大的破坏或伤害。


碾压性自恋伤害 


羞耻的另一个来源是碾压性自恋伤害,羞耻感的产生来自个体感到被非同调的、贬低的、回应不足的自体客体环境所忽视或伤害。
当我们寻求自体客体回应时,获得的却是无回应,不同调和缺乏理解,甚至是羞辱,当孩子期待从环境中获得赞许,肯定,接纳,理解的时候,却体验到了挫败和伤害,这时就会感觉到非常痛苦的羞耻感。为了避免羞耻,孩子会通过压抑和否认的防御保护自大的和爱表现的状态和幻想,而夸大—表现癖自体如果常常被回应、被肯定,从而促进自恋的成熟。这也会让孩子发展出稳定的自尊,自信和实现抱负的能力。羞耻感则会让孩子向内退缩、撤回撤离不安的人际人际环境。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有因成绩好一好百好的孩子,那么就有因成绩差而“一无是处”的孩子。成绩仿佛是一把严苛的标尺,代表着这个孩子是否合格。可因为一些因素,一些孩子在努力的情况下成绩依然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他其他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也不重要也没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他既无法因为成绩而获得认可,也无法因为其他的能力来获得认可,感受到的全是挫败,长期被忽视,不被理解,甚至被打压被伤害,孩子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羞耻感,变得退缩撤回,丧失信心。



有一个小女孩儿,小一入学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从哪一天起,被班长领着全班的女生孤立了,一直持续到三年级班长退学。在学校,同学老师就是我们的最重要的自体客体环境。在这几年里,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她压抑极了,认为一定是自己太糟了,太不可爱,非常讨人厌才导致都不理她。这种完全无回应的环境,这些感觉带来了巨大的羞耻感,她觉得形只影单好丢人,为了避免这个情况,课间都不敢从座位上起来,不敢出教室去玩,不敢上厕所。她很痛苦但不敢和任何人说,她认为是自己不好,这实在是太羞耻了。
这巨大的羞耻感带来的创伤在此后的几十年都很难去面对,想起来就非常的痛苦,这也导致她对群体环境总是保持着距离。

后来,在她慢慢明白这里面可能有班长的问题,班长的父母都是盲人,入学时的年龄大了小女孩儿将近一倍,女孩儿也是班里最小的孩子,但她依然无法完全消除这些影响。当她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在一个温暖的充分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的环境中反复的觉察思考这些感觉之后,她的自我感觉发生了变化,开始觉得自己是可爱的、是被重视的、被喜爱的。慢慢再次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痛苦的程度越来越小,而且会很快地调节,恢复到一个适宜的心理水平。

还有时候,当人们受困于毁灭性的羞耻感时,为了竭力抹掉这个感觉他们就会使用自恋的完美结构,目中无人,处处充满优越感。比如有的人给人的感觉特别的自负,夸耀和显摆,谁都不在他的眼里和话下,但周围的人往往感觉并不会真的信任他,崇拜他,那是因为他的自负透露出的感觉其实是不自信,他的行为背后可能就是深深的羞耻感。反而是那些稳定平静,波澜不惊,不动声色的人更能让人感觉到力量和自信,更能让人信任,那是因为他的自体已经足够整合,能够认清现实和自己,有着稳定的自尊和自信。


羞耻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自体客体环境对我们的情感无回应或不同调导致的,它可能伤害我们的自尊,自信,价值感,创造性,可能导致我们退缩撤回,撤离不安的人际环境。当我们感觉到它已经对我们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在感觉到它的时候,我们试着去觉察触发它的情景和来源,试着来看见当时的自己,呵护她,理解她,接纳她,慢慢的可能我们的这种痛苦的感觉就会发生改变。


小五 | 撰文

WInnIe | 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