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孤独感源自内在匮乏
害怕独处最糟的部分,就是以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生活,认为内在没有足够的资源,一个人过不好。
害怕孤独的感觉,是对小时候的匮乏的反应。
因为以前没有人让我们展现这种能量,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怀疑自身的潜力。
儿童心理学家Miller关于孤独是这么说的:“被教导要服从的人,怎么可能单独面对生命的景象而不感到空虚?”
如果从小大人都是这么跟你说,小孩子就要听大人的,这样的说法会直接贬抑你的生命能量,你会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
当大人在谈话时你被要求走开,甚至因为你“不乖”而被赶回房间时,孤独感也比较容易产生。
此时你可能会把“孤立”与“不好”连在一起。“他们不喜欢我的时候叫我走开,所以当我被孤立的时候,我是不被喜欢、也不值得被喜欢的。”
因为小时候我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期处于单调乏味和缺乏刺激的状态中。
爷爷奶奶因为需要忙活经常把我扔在一边玩,当时没有好的环境让力量活跃起来,或让潜力得到激发,所以童年时期我也常常感到孤独。
如果我不努力通过镜像来认识自己、自我滋养,那么我可能还会处于长期孤独中。
比如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依赖亲密关系来处理孤独,当时的想法是必须要有个男朋友才能证明我生命的完整,那时候我是不会取用自己的内在资源的。
害怕坚持立场或害怕依自己最深的需求和欲望来行事,换言之就是没办法做自己,那么最后的结果,结果是会对孤独常常感到恐惧。
一旦孤独与恐惧相连,后果就是孤独感。
孤立、隔离的元素,是恐惧发生的起点。
孤独感会出现,是因为你把“我实在没办法照顾自己”的想法,添加给了孤独。
很多人都很擅长用情感关系作为躲藏的地方,“我对亲密关系没有任何恐惧,我需要感情”。
但是在“勇气”的表象之下,很可能是“我实在太害怕孤独,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有个男朋友陪伴,找一个臂膀让我依靠”。
害怕孤独内在会藏着哪些想法呢?
“发信息这么久不回,他肯定是不爱我了...”
“因为没人要我,所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 ”
“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提供给别人... ”
“这件事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
“我完全无能为力。 ”
“事情绝对不会变好。” “我被限制了。”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我也许会感到悲伤。 ”
“我可能会感到恐惧,而且会被这样的感觉击败。” “也或者,我没办法做什么事来改变它。”
当你把“动作”看做“互动”时,就有可能出现孤独感。
比如说,当你走进房间时,发现你的老公或男朋友正在打游戏,没有抬眼看你,而是继续盯着电脑屏幕。
你可能会把他没做出来的动作解释成:“他不在乎我,我对他不重要,我甚至不值得他把眼睛从屏幕上移开,看我一眼。”
孤独感来自这样的恐惧或想法。我觉得被排斥、被孤立,而且感觉很孤单。
很明显,我们在感情中形成的孤独感,会比在我们单身时形成的孤独感来得强烈,也更加严重,因为这牵涉到被在乎的人所排拒。
发展心理学家Erickson曾经说过:“如果这张脸只是在看别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要想成这张脸是故意转开?”
灵性的界线,还有健康的心理界线,都不会限制内在生命力的核心。
即,我们本来就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我们的生命,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来填充。
如果你开始运用内在的能量,你就能找到活力,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
事实上,每一朵植物、每一只动物都在做相同的事情。它们全都欢天喜地地活出了它们的生命核心。
生命核心一方面受到了保护,另一方也不需要任何保护。
但如果你的做法是“我不完整,我需要别人或其他事情才能让我完整”,那么你就没有机会找到那些在内心等待你发掘的力量。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发掘自己内心的力量,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