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孩子对父母的关系本质具有某种幻想。他们倾向于否认父母的性关系,并否认父母关系中的创生能力。尤其是当他们的焦虑和攻击性没有被很好的涵容时,这些焦虑会通过幻想的方式来防御。
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这种幻想可能直到很大年龄仍然残存心中。尤其是那些具有精神病性倾向和严重人格障碍的人群。
二胎的出生是对这种幻想的否认。孩子突然被放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父母的关系中可以没有他。这本来应该通过父母的涵容功能逐渐获得的能力,现在突然扑面而来。有些孩子可能无法承受这种失落感和罪疚感,并在内心升起许多施虐受虐的幻想,因为无法承受而选择跳楼自杀。
克莱因在《嫉羡与感恩》中提醒过我们:倘若是嫉羡而非忌妒主导俄狄浦斯情结,则会导致灾难式的后果。
此外,西格尔在《俄狄浦斯情结新解》一书的序言中提出,涵容的空间最终会发展成涵容一个新婴儿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尚未发展出来,而孩子还有回到妈妈子宫中的愿望,则得知一个新婴儿的诞生的消息,可能会诱发精神病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