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3665502
广州心里咨询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你是“焦虑型人格”吗?


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总在担忧尚未发生的事,而另一些人却能从容应对。将焦虑的人简单解释为性格缺陷,或“磨练不够”未免太暴力,实际上,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动化的过程,个人难以控制。焦虑的大脑和普通大脑不同,受基因遗传后天塑造的共同影响。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P A R T 1 基因与焦虑


有的人天生就更焦虑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内掌管压力反应的生理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存在先天差异。
HPA轴是我们体内的紧急预案指挥官,感知到威胁时,它会激活交感神经,让心跳加速、肌肉紧绷,做好”战斗或逃跑”准备。
天生焦虑的人的HPA轴就像过于灵敏的烟雾报警器——不仅对真实火情有反应,连煎牛排的油烟都会触发警报。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不过基因功能并非百分百先天注定,也会随着环境发生后天变化实验室研究显示,从小缺乏母鼠舔舐照顾的幼鼠,其压力系统就像被永久调高了灵敏度。即使后来离开压力环境,这些小鼠对轻微刺激也会产生剧烈反应。
同样,人类研究也发现:童年经历过长期虐待或忽视的人,其控制压力系统的基因会发生改变,应激系统变得更敏感。
这种基因层面的调整本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恶劣环境中存活:时刻保持警觉、快速应对威胁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也就是说,即便基因风险较低的人,若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也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发展出焦虑倾向。这解释了为什么焦虑症的形成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P A R T 2 先天焦虑特征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自带“焦虑基因”呢?研究表明,约五分之一的儿童自带“谨慎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在暗示这些孩子有什么问题,每个人都有危险响应系统,只不过他们天生更敏感些。

这些孩子从小表现出三大特征:

遇到陌生人过度紧张(比如在游乐园紧紧抓住父母裤腿);

对新环境异常警觉(如同第一次游泳时反复试探水温);

对身体变化过度关注(如对体温变化非常敏感)等。这使得这些孩子格外的退缩和依赖父母。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脑科学研究揭示,这些孩子更容易注意到潜在威胁,却自动屏蔽积极信号。游乐场的尖叫声被解读为可能有事故,而同伴的笑脸却被过滤成模糊背景。这种注意偏向最初是神经系统的自适应调节,但可能随着成长固化为思维定式。
这种模式并非不可改变,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如果家长总是强调“那个滑梯超级危险”、“陌生人都是坏人”,就像不断调高扫描仪的灵敏度,再放松的孩子也会变得紧张兮兮;相反,教孩子多留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云朵像棉花糖”、”新朋友带了有趣的玩具”,则是在帮他们安装多维度信息接收器。
临床观察发现,能灵活转移注意力的孩子(比如被狗叫声惊吓后,主动观察主人牵绳的放松状态),往往能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这解释了为什么同个家庭中,具备相似气质的孩子可能走向不同发展轨迹,关键差异往往藏在日常互动的细节里。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P A R T 3 童年创伤与焦虑


严重或持续的早期生活逆境会改变大脑的发育轨迹,并长期损害情绪调节能力和认知发展。
比如,反复遭遇虐待、忽视或家庭暴力的儿童,会把普通敲门声识别为有人在踹门、将同学窃窃私语解读为对自己嘲笑等。这种过度敏感的倾向原本是生存智慧: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宁可错判百次也要避免一次致命疏忽。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但这种适应性调整会引发连锁反应:掌管恐惧情绪的杏仁核(大脑的情绪哨兵)会增生神经连接;而负责理性分析的前额叶(大脑的指挥官)则发育滞后。结果就是,遭遇压力时情绪哨兵疯狂拉响警报,指挥中心却无法有效下达解除戒备指令。
总是这么紧张是非常消耗人的。可能一般人只在危险的时候才会进入压力状态,但这些人却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除了持续的疲惫感,这种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发育会带来三个显著影响:
情绪易起伏(比如看到老师皱眉就极度紧张沮丧);

难以准确识别情绪信号(比如分不清他人是生气还是开玩笑);

自我强化的焦虑循环(比如反复纠结“刚才那句话是不是说错”)。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P A R T 4 重塑焦虑大脑


好消息是,成年后的大脑仍保留着改变的可能,这种特性称为神经可塑性改变焦虑的反应模式和学习新技能或适应新环境一样,本质上都是通过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实现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搭建新的神经通路,改变自己焦虑的大脑结构。


如何理解一颗焦虑的大脑?| 心理科普

心理咨询正是利用这种特性,通过持续创造积极的修正性体验,帮助来访者强化新的神经通路。当我们反复看到自己是安全的事实后,杏仁核对焦虑刺激的反应强度会降低,而前额叶的调控则会增强。
随着新的反应模式的形成,我们的大脑在面对压力时会变得更平静、有序,而非总是轻易地陷入失控的焦虑状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