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3665502
广州心里咨询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位编剧。只是这个剧本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我”。


你有没有注意过,在不同场合自我介绍时,你讲的故事并不完全一样?在面试中强调的是经历与能力,在朋友聚会时可能会讲一些有趣的小插曲,在亲密关系里则可能说出一些更私密的过往。


我们总是在选择和重组那些片段——我们在编织一个关于自己的叙事。


而这个故事,影响着我们是谁,或者说,我们以为的“我”是谁。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你讲的故事,不只是事实,更是“信念”

我们习惯性地以为“我是谁”是一个清晰而稳定的答案,不确定感让人难以忍受。但当我们开始认真听自己怎么描述过去,会发现很多事实其实是我们的解释。

 

比如,一个人讲述自己的童年时说:“我一直是个不被关注的孩子,所以我很早就学会了独立。”

 

这句话背后,既有客观事件(被关注的频率),也有主观意义(所以我学会了独立)。另一个人,或许经历了类似的成长背景,却说:“我从小被放养,所以一直没安全感。”

 

我们不只是叙述过往,我们在给过往定性。我们挑选素材、赋予意义、删改细节,这些过程不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和我们的性格、认知方式、情感需求密切相关。

 

你会发现,“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总是依赖别人”、“我天生就慢热”——这些说法听起来像是在描述事实,但它们其实是故事的“主线”。它们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你多年自我编著的“自我神话”。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就是这样”是自我塑造的神话故事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自我的叙事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者让参与者讲述自己生命中几个重要的片段,比如高光时刻、低谷和转折点。然后,研究者找来一组完全不认识他们的陌生人,仅凭这些故事内容,来判断讲述者的个性特质。


结果显示,有些人格特质的确可以通过故事感受到,比如“神经质”。(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或日常挑战时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的倾向。神经质高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愤怒。神经质低的人情绪相对稳定。)神经质高的人往往讲述方式会透露出的情绪波动、对负面事件的放大等。

 

相反,像“开放性”(指的是个体对新体验、新思想、新文化的开放态度。开放性高的人有创造力、好奇心强、思想开放;开放性低的人较为保守。)这样的特质却很难从故事中捕捉到,因为高开放性的人讲的故事往往太独特,听众会花时间试图理解,而不是解读个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以为“别人可以通过我的故事认识我”,但其实,我们的故事更像是面向自己的一面镜子。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们有时把过去发生的事,拿来作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个性设定。

 

“我从来不主动追人,因为我小时候表白被拒绝过。”、

“我做事总是拖拉,大概是因为大学时太自由,习惯了。”

“我选择现在这份工作,是因为我一直喜欢安稳。”

 

这些听起来都很合理,但换一个角度想:也许你喜欢安稳,并不是真的天生如此,而是你一遍遍讲这个版本的故事后,就相信了自己是这样的人。

 

一旦我们形成了某种自我叙事,我们就会用选择性记忆来不断印证它。这是人类的大脑为了维持“内在一致性”而运行的机制。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可能正在忽略或淡化那些与“主线”不一致的经验,比如你其实也曾有过冲动、冒险、或者情绪稳定的时候,只是它们不符合你对自己的定位,于是被删减了。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谁眼中的你,才是真实的你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你讲述的版本更真实,还是别人眼中的你更真实?

 

当我们说“这是我真实的经历”时,常常忽略了一点:记忆本身就是重建,而不是回放。你以为你记得的是“发生了什么”,但其实你记得的是“你当时怎么感受的”和“你现在怎么理解它的”。

 

这不是说我们在撒谎,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叙事里。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想象一下某次公众演讲的经历。你可能记得自己紧张得不行,头晕目眩、手脚发抖、觉得全程语无伦次,事后还懊悔了很久。但听众却说你看起来很镇定,说话清晰有力,甚至有人夸你讲得特别打动人心。你以为自己表现得一团糟,别人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你。

 

你们都在讲述“事实”,但你们的“事实”不一样,因为你们在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版本。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接近“真实的自己”?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解构与重写:走出自我神话第一步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讲我们熟悉的故事。但如果你总在讲:

“我是一个拖延的人”

“我不擅长人际关系”

“我从小就很胆小”

那么,这些叙事也在限制你。


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讲的这个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2. 它有没有被重复讲过很多次?是在什么场合?

3. 它有没有可能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而不是唯一的真相?

4. 有没有一些与之相反的经历被我忽略了?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讲故事,也就获得了改变故事的自由。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你可以选择重写那些你不再需要的“主线”:

“我不一定是个胆小的人,我只是过去缺少练习。”

“我可以是一个内向又能表达自己的人。”

“我并不总是被动,只是我喜欢给别人空间。”

 

当我们开始拥有这些多样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自我描述时,我们才更接近“完整”的自己。

 

最后:你的故事是活的

心理学家McAdams曾说:人类的自我是以叙事形式存在的。

 

我们通过故事整合混乱的经验,赋予生活意义。这个过程,并不是要找一个永远正确的版本,而是让我们在不断的讲述中,更理解自己。

 

所以,别急着为自己定性。你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段一成不变的剧情。你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一个可以删减、重写、发展情节的人。

 

你的故事,仍在继续。而你,始终可以是它的编辑者。

 

 “我就是这样”——你对自己的定义,正在限制你的人生

 

你愿意重写你的人生故事吗?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讲述过哪些关于“自己的故事”?你现在依然相信它们吗?又有哪些故事,你准备重新讲一遍?

 

本文系编译,原文链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articles/202111/the-lies-we-tell-ourselves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