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3665502
广州心里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VS脑科医院


文:郭海欣     来源:广州红树林心理机构

今天出门的时候遇到了邻居家的阿姨,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却有一段让人尴尬的对话,


“是不是去上班呀”


“是呀,开始实习啦。”


“听说你是读心理学的,这么说你是去精神病院实习呀,那你是去当医生咯。”阿姨一脸好奇地追问。


这样的对话自从我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以来,就听到了亲友们不停地提问。人们对心理咨询总会有各种的误解,听的最多的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等同于精神病院。也会有很多人误认去心理咨询中心的就是有病了。为了更好的解答这些亲友们的问题以及满足自己对精神科的好奇心,我借着学校见习的机会联系了广东省工人医院精神科的住院部,做一名短期的精神科见习医生。


经过了一段时间在精神科的见习,我对精神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大众对精神科存在很多的误解,觉得里面的都是“疯子”,是精神病人,认为他们会骂人、会伤人、会脏脏的、生活也无法自理,而大众所认为的这些精神病人都是因为“想不开”导致发病的。其实,精神疾病大部分是因为神经科疾病(如脑膜炎、脑炎)、遗传或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随着医术的进步,医学上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病人进行神经科的分析与治疗。现在很多精神病院已改称为脑科医院(如我们熟悉的广州市精神病院也改称为广州市脑科医院)。


在脑科医院和心理咨询中心待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区别。


沙发vs铁门


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和第一次走进脑科医院的心情完全不一样。


软软的舒适的沙发是心理咨询室里最常见的东西。心理咨询中心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沙发那般,总是暖暖的、温馨的、舒适的、安全的。咨询室里除了有舒服的沙发,生机勃勃的植物也是必备的东西之一,让人充满着希望,身心放松。


铁门则是脑科医院的最显著的最特别的东西。我对脑科医院最初的印象也像铁门那样,是隔离的、密封的紧张的世界。走进精神科的住院部,总要经过好几道冷冰冰的铁门,医护人员总是要谨慎地重复确认门是否锁好。“哐当、哐当”穿过几道铁门,那是另一个密封的紧张的世界,那里有统一的服装、不变的作息安排、严厉的规则制度。病人们对一切陌生的面孔或事物会表现出过分的紧张热情或冷漠退缩。即使是旁观者,也难免会紧张。


◎来访者vs病人


心理咨询中心与脑科医院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


在心理咨询中一般会称需要解决问题并寻求帮助者为来访者。来访者多为正常对象,存在自身的身体不适或心理障碍,如情感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人生规划的问题等等。来访者都是以自愿为原则的。


脑科医院的服务对象则是病人,他们是存在一定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绪障碍、智力障碍等的人群。由于他们通常伴有较严重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暴力行为、自伤自杀行为等),失去一定自知力、自制力,所以他们多为家人陪同寻求帮助或被强制要求治疗的。


◎谈话互动vs药物


心理咨询中心与脑科医院帮助求助者的方式大相径庭。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看似普通的交流,却能在此过程中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在脑科医院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医生针对相应症状的诊断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工娱治疗、心理治疗等,必要的还会进行约束、隔离,进而减轻症状、适应社会。


我在精神科见习期间,有遇到很多感动的事。比如一个二十年病程的情感淡漠、退缩的精神分裂患者,我们去见他的时候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当医生们失望、担心、心疼他的又一次自残行为时,他突然拉着医生的手说“医生啊,谢谢你们一直那么帮我,麻烦你了”。医生们和我说,这样的对话经常都能在这里听到。也有一个怀着宝宝的护士姑娘不顾被攻击的危险去帮助一个正在发病的女病人,却被用很险恶的言语诅咒肚中的孩子。在我们关心安慰这位母亲时,她笑着摸摸肚子说,“哎呀,没关系啦,她生病不舒服嘛,我不怪她”。


其实不管是“来访者”还是“病人”,都只是像我们平时感冒发烧那样生病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就如我们感冒了吃感冒药就会好,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也能通过相应专业的帮助与治疗得到缓解甚至痊愈。而作为社会大众,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尊重他们,用平常心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