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要谈“心智化”?
因为它是从精神分析衍生出的两大循证疗法之一(另外一个是移情聚焦疗法)。所谓的循证,意思就是经过了临床实验验证有效的。对于精神分析这种个性化超强的疗法,能够被纳入标准化的临床实验,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那什么是“心智化”呢?
我想通过一个关于“心理理论”的实验来说明,因为“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心智化”的基础。这个实验有许多经典范式,最简单而经典的一个是:
实验员请小明观看一个场景。场景内容是小华将自己的巧克力放在了抽屉里面,然后离开家玩耍去了。小华的妈妈发现了抽屉里面的巧克力,觉得放在这里不对,就拿出来放在了旁边的柜子里。过了一会儿,小华回来了。这时,实验员问小明:小华会去哪来找巧克力呢?
小明的回答有两种:1、小华会去柜子里面找巧克力。2、小华会去抽屉里面找巧克力。
第一种回答表示小明还没有发展出关于他人的“心理理论”,所以将自己的视角当做了别人的视角。
第二种回答表示小明可以放在自己的视角,从别人的视角看待问题。
根据别人的心理状态判断别人可能做出的行为,就是心智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要在三岁以后发展出来。
同样是上面的场景,如果小明看到小华到抽屉里面找巧克力,他可以知道:小华之所以去抽屉找巧克力,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巧克力被妈妈挪动了。
02.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每次被别人知道了我的职业之后,他们都会盯着我的眼睛,问我: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说实话,如果他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我确实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是如果他们开始说话,开始做事情,一名心理咨询师确实应该比一般人更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心智化能力在起作用。
我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学习过“心理理论”的概念和实验,只是没有想到,临床对这个概念如此重视。记得那时候,有许多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心智化水平相对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人生活在大家庭,或者规矩比较多,要学会察言观色,处理各种复杂人际情境;
第二,或许跟第一点有关,所以中国人喜欢讨论各种人际互动的事件,爱复盘爱八卦。这可以算是八卦的额外收益吧。这些研究的可靠性暂且不说,当时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一个人对他人的内心充满好奇,希望知道他人说话和行动背后的心理原因,常常是推动一个人去学习心理学的动机。这样的人也比较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
大家不要小看这种心智化的能力。因为在日常生活和临床经验中,我都有发现有些人其实缺少这种心智化的能力。甚至于,许多人意识不到别人可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动机。
对心智化内容的好奇,可以推动一个人不断扩大理解的疆域。而习惯性地跳过心智化的机会,会将自己和关系置于无法理解的窘境。
心智化的这些内涵听起来好像很熟悉,许多咨询师其实在咨询中都有运用这些技术,也会帮助来访者做这些事情。
但是,心智化有提供一些新的东西吗?
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心智化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觉察吗?
答:心智化不仅仅是觉察。
觉察是对自己感受的觉知,而心智化则需要了解自己这种感受的来源——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被什么引发的?这样的感受驱使下,我会想要什么?这是对整个内心运作的理解,是对心理和行为关系的理解。
【举例】觉察:我感到很伤心,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心智化:我感到很伤心,我想是因为他冷落了我…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心智化不就是共情吗?
心智化是指能够理解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理解别人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共情更多是指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受。
【举例】共情:我感觉到你很悲伤,我也很悲伤,但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悲伤?莫名其妙心智化:我感到你很悲伤,我想着或许是因为他冷落了你……此外,心智化水平很高的人,也可能没有共情能力。比如:我知道我如果拒绝你,你肯定会很伤心,但我还是这么做了,因为我对你的伤心没什么感觉。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智化的知识吗?想要知道心智化失败的常见类型和表现吗?想知道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提高心智化水平吗?
时间及地点:
2019年8月10日(本周六)19:30-21:00深圳市福田区侨香三道28号(安托山地铁站B口)雅福居D座10楼1006>>>路线指引戳这里<<<
费用及报名方式:
04.
1.主讲咨询师:
刘永广
深圳红树林首席咨询师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认证酒精药物戒瘾辅导员
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
深心协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心协理论委员会常务委员
康宁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
戳下列链接查看讲师资料以及承办机构资料
2.刘老师往期文章:
3.往期研习社:
更多相关资料请关注公众号导航栏下方“往期心理研习社”